时尚行业这13种职业哪个更有前途
今天聊一个很多人关心的话题,关于时尚行业的职业,如果你正好感兴趣、或者你正好在做职业规划、亦或者你是刚入服饰行业的猎头,不妨跟随我的文字到时尚企业各个岗位走走看。
1、时尚设计师
时尚设计师(后文简称“设计师”)包括:服装设计师、鞋靴设计师、配饰设计师、图案设计师等。现在企业里的设计师大多都是设计科班出身,但也有少部分依靠兴趣培养、自学成才等方式成了设计师。
回想当年我考上北服的时候,有街坊跟我父母聊天说“你女儿厉害啦,以后要当设计师了”,或许在他们眼里,服装设计师就是很光鲜的职业。
设计师是最光鲜的职业吗?
这不好说,因为在不同的细分领域,设计师的生存状况截然不同。
运动行业集中度很高,国际品牌几乎都把设计放在国外,也就是说想成为耐克、彪马的设计师得去他们国外总部投简历。不过,听说阿迪达斯很重视亚洲(中国)消费者,有部分款式在国内开发,设计师可以关注看是否有机会。国内运动品牌对设计师的需求一直很旺盛,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和对原创设计的重视,优秀的设计师一定会有用武之地。
有一类品牌,我们称之为设计师品牌,大概意思是这类品牌的诞生是由设计师创业而来。在这样的企业做设计师,被重视的程度更高。道理很简单,因为你的领导或许正是公司的老板。设计师品牌给人的印象总是小而美的,这点没错,有的创业不久的设计师品牌,或许就是一个十多人的工作室。这一点国内、国外都一样。比如,贝克汉姆.维多利亚的同名品牌,年年去时装周走秀,但实际员工仅100来人,今年因为疫情说是裁员20%,也就是裁掉了20个人。设计师品牌或者设计工作室的设计师,可以在设计和商业之间寻找舒服的平衡。
设计师之所以被冠以光鲜的形象,跟时装秀谢幕的那一刻脱不了关系。但实际上,每年有几个品牌会去时装周走秀呢?就算去了,谢幕的那个人也很少是幕后画稿者。现实是,大部分都是内部订货会上简陋的走秀,台下看秀的观众不是名媛、达人,而是企业的衣食父母(经销商)。
规模化的商业品牌的设计师,在寻找设计和商业之间关系的时候,更倾向于商业。这常常让他们感到难过和挫败,为了商业化不得不舍弃自己很喜欢的设计语言。这是大多数设计师的生存现状。
自从有时尚买手、商品企划这些职业后,设计师就变得越来越像交作业的同学,交了作业还要改作业,改了一遍还要改两遍,反反复复、周而复始。有时候他们会觉得,不需要什么创意和灵感,狗屁!(真想骂人)
有的设计师,骂完就真的离开了,转行了,不做设计了。
设计师的职业前景是什么?
有的设计师忍受不了被动改稿,转行做了买手或者企划;有的自己开工作室接活,做了乙方继续被虐;有的注册品牌去创业了;也有的继续坚持,慢慢成长为设计总监。
2、时尚买手
时尚买手这个职业从高起点到低落点,未来的走势是机会与挑战并存。
这句话是我的亲身经历也是切身体会,我是局中人,有别于那些蹭热点的专职培训人。
先说高起点,十多年前时尚买手岗位开始在一些企业设立,这小部分企业主要集中在国际品牌中国分公司、国际品牌的代理商、以及少数国内企业。那个时期,时尚买手的地位,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,像是一台计算机的CPU,处于非常核心的位置,既连接前端销售、陈列等职位,又控制后端开发、设计、物流等流程,具有绝对高的话语权。
再说低落点,现在企业里人数最多的时尚买手应该被称为零售买手。他们只负责商品的订和销,跟开发和设计的关联性降到很低。对比一下便可知,以前设计师和买手之间没有“第三者”,属于直接流程关系;现在设计师和零售买手之间不仅有商品企划,有的还有商品规划或者区域销售等岗位。这意味着零售买手很难把市场需求及时准确地反馈到设计和开发,而要经过层层过滤。
造成今天时尚买手职业低落点的因素是市场的必然选择。高起点时期赋予时尚买手的权利和责任都很大,也要求时尚买手的综合素质得非常高。怎么理解?起码得有老板思维,此话怎讲?现在很多小型公司的买手实际就是老板本人。没有合适的人选,企业必然会选择分权、降低风险。
时尚买手的未来同样会交给市场决定,因为消费升级、国产品牌的崛起、以及产业变革的需要,核心是把市场需求最大化变成对供应链的需求,减少中间误差。这是不是又回到高起点阶段时尚买手的职责了呐?
当然,现在市场上的时尚买手并非只有零售买手一种,也有一些企业保持了买手与设计师之间无商品企划的架构。
另外,虽然近几年买手店受到挫折正在萎缩,但存活下来的买手店必定未来可期,买手店的时尚买手们看上去更像大众心理定义的光鲜亮丽的职业,他们跑时装周、去showroom、逛时尚之都,活脱脱都是是“空中飞人”。
3、商品企划
商品企划的前端对接设计师、供应链,后端对接销售或者买手。这是大多数企业给这个职业的定义。
设置商品企划岗位首先是品牌公司,然后生意规模较大。集中度较高的细分行业对商品企划的需求最旺盛,比如体育品牌、羽绒服品牌等。
商品企划在外企的岗位名称是Merchandising,国际品牌在国内的公司大多都有这个岗位。其核心职责是根据中国市场规划商品结构,方式大同小异,有的是去海外总部看样品后选大框架作为中国市场的结构;有的会参与到全球开发过程,提出中国市场的需求。外企的Merchandising和国内企业商品企划的区别在于对设计和开发的参与度,Merchandising更像一个选款的买手,商品企划则像半个设计师。
Merchandising的入职门槛是英语,商品企划的门槛是经验和专业。要么设计科班出身,要么做过Merchandising。
商品企划在企业的地位各不相同,取决于企业的重视程度。商品企划跟时尚买手同样的尴尬是优秀从业者凤毛麟角。
商品企划跟设计师、买手的矛盾越来越显著,于是又诞生了一个叫商品规划的岗位。
商品规划是体育品牌常有的岗位,背景原因是体育品牌的直营率低、生意体量大。品牌公司的设计师和商品企划不能直接触达市场。通过销售团队管理的代理商买手们,跟设计师的距离太远,所以销售团队中需要配备商品方面的专业人士,这样就诞生了商品规划。
商品规划的核心职能是:一边把零售买手反馈的市场需求变成对商品企划的开发需求;另一边把品牌公司的商品战略落地到分销商。
商品规划和商品企划有一个共同点:控制框架结构。商品企划在开发阶段控制,商品规划在销售阶段控制,
商品规划在国际品牌的岗位名称通常叫Category Sales 。
4、陈列师
陈列师是对店铺形象负责的职业,你在逛街的时候如果看到橱窗里有人正在给模特换衣服,多半是陈列师,当然,陈列师的工作不只是店铺日常形象的维护,他们还会负责店铺开业前的陈列规划、以及到了换季时候的陈列等。陈列师也被比喻为店铺的形象顾问。
陈列师是一个就职空间宽阔的职业,需求大、同时门槛不如商品类岗位高。当然陈列师的价值也无可替代。
陈列师出差和熬夜较多,因为这个职业是实操类职业,调整陈列需要去门店,新店开业前也要熬夜。
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陈列师,我的建议是职业起点要高,先去一些有品味的品牌,从助理做起都可以。陈列的技巧和手法可以学,但品味是要耳濡目染的。
在服饰企业、零售企业里,设计师、买手、陈列师他们在工作中有很多交集,如果把设计师、商品企划称为前端岗位,那么陈列师就是后端岗位,而商品规划和零售买手则是连接前后端的岗位。
后端的岗位除了陈列师,还有销售类的职业,包含门店销售人员、区域督导、区域经理等。
5、色彩搭配师
色彩搭配师,是把色彩搭配知识运用于商业的人。我们各行各业在色彩搭配专业化上的启蒙较晚,所以时尚行业色彩搭配师还不是特别普及。
有的企业有色彩搭配师岗位,但大多数并没有,由设计师或者商品企划兼任。
色彩搭配师服务的范围很广,可以为个人做色彩搭配建议,也可以在企业里面做色彩搭配。企业也不局限于时尚行业,各行各业都有可能。
色彩搭配师职业的现状是专业度、重视度、普及度不够。而能成为色彩搭配大咖的,都需要商业化经验的积累,所以很少见到大咖。
我个人觉得这个职业未来非常可期。
6、服装搭配师
服装搭配师早些年是为时尚杂志、明星艺人、影视剧组服务的。后来因为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,对电商服装搭配师的需求激增,让一批服装搭配师走上了自由职业之路。
电子商务跟传统行业最大的区别就是,销售的时候主要靠图片,图片效果呈现得好坏,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搭配是否好看。电商行业除了对搭配师的数量有需求,对质量也有要求。搭配师的收入更是水涨船高。
服装搭配师是一个审美+体力的工作,门槛并不高,有人觉得自己品味一般不适合做服装搭配师,非也。
服装搭配技巧可以通过学习快速提升,我见过自己穿着一般的人,学完搭配课程,可以搭出很成熟的LOOK。这说明搭配技巧=套路。
服装搭配师除了做商业搭配,也有一部分个人搭配咨询和服务,就是朋友圈看到那些晒色相环,讲美学的。
我个人的观点,大众市场对个人穿衣品味提升的需求巨大,尤其是30+,二线以下城市女性。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写搭配类的公众号火了一大批。
所以,既然公众号可以把搭配套路写清楚,又能免费阅读,还有多人会在美学上花真金白银呢?
服装搭配技巧最终会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技巧,这将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。至于这个过程中能养活多少搭配师,不得而知。
7、时尚编辑
电影《时尚女魔头》的原型是时尚杂志《VOGUE》美国版的主编,她叫安娜.温图尔,电影的原著是温图尔的一位助理所写的小说。
能够做到主编位置的时尚编辑并不多,而能够像温图尔那样在时尚圈呼风唤雨,还被写成小说的更是凤毛麟角,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时尚编辑。
传统的时尚编辑就是为时尚杂志服务的编辑,有文字编辑、图片编辑,对于时尚杂志来说图片非常重要,所以图片编辑也很重要。
这几年传媒行业的变革可谓翻天覆地,不仅仅是从纸媒到数字化的转变,自媒体的窜红也颠覆了时尚编辑们的前途。
中国的两个时尚女魔头苏芒和晓雪先后从《时尚芭莎》、《ELLE》的主编位置离开,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。
时尚编辑抓住自媒体机遇赚得盆满钵满的也有,比如很多人都喜欢的衩姐。还有几个讲穿搭的自媒体大号,也都有时尚编辑退隐江湖的身影。
时尚杂志没有关门,时尚编辑就有需求。有人说,既然自媒体当道还有必要去做时尚编辑吗?那么我问你,那几个能把自媒体做成大号的编辑,功底是娘胎里带来的吗?当然不是,是做编辑的时候积累的啊。
8、时尚摄影师
时尚摄影师主要为时尚媒体拍摄时尚大片,跟时尚摄影师工作最密切的是杂志的艺术总监。
还有为电商拍片的时尚摄影师,不仅市场需求巨大,拍得好的摄影师的收入更是非常可观。
9、时尚模特
时尚模特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职业。关于模特的演进史,19世纪末,英国人达芙-戈登(Duff-Gordon)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时装表演,每一场模特走台都有音乐伴奏,并且固定时间。但模特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还是始于艾琳·福特( Eileen Ford)这样的著名模特经纪人的诞生。她在1946年的时候,在纽约开设了模特经纪公司,手下管理着十几个年轻姑娘。
时尚编辑、时尚摄影师和时尚模特有很多交集,因为主要在时尚传媒行业。当然,现在他们又在电商行业会师了。做电商模特的门槛比T台低,一天收入几千上万的都有。
10、陪购师
以前有人问我说时尚买手是不是陪人逛街购物的,也难怪被误会,因为有个“买”字。
陪人逛街购物的职业,其实是陪购师,他们一般服务于个人,对这种服务有需求的通常是高端人群。
陪购师多以自由职业者或者工作室方式存在,对陪购师的素质要求是:既要有搭配功底、不错的品味,还要懂品牌、对当季流行趋势了如指掌,同时还要擅长与人沟通。
耐克三四年前在部分门店推出的Personal Shopping 服务类似于陪购师,这种专属服务针对VIP顾客提供。顾客可以预约自己喜欢的陪购师,预约了某天某个时间段后,这个导购就会专属接待这一位顾客。
前段时间某高端商场推出陪购师服务,让陪购师对他们的高端客户做一对一服务。这是陪购师职业化的标志和起点。商场的陪购师有别于商场导购,导购只服务于某一个品牌,而陪购师帮助顾客在本商场挑选最适合的品牌和单品。
11、形象管理师
形象管理师跟陪购师比,他们提供的服务边界稍宽,涉及整体形象的方方面面,比如形体、发型、妆容、着装等。
形象管理师的市场同样在高端人群,明星艺人、政商名流等。这是他们的刚需。
除此以外还有形象顾问,对个人形象做咨询并提出改善方案,至于是否需要后续服务取决于顾客的需求。
12、衣橱管理专家
衣橱管理专家是在着装方面有深度研究的专业人士,他们不只会帮助顾客规划衣橱存放结构,还可以为顾客打造各种场合下不同的着装风格。
衣橱管理专家现阶段仍是小众市场,未来会不会有更大的需求还不好说。对衣橱管理的需求市场一定是逐渐增大的,但是解决方式并非衣橱专家一种,有人发现了这个机会,开发出衣橱管理App,对大众需求者来说这比花钱请人做衣橱管理更实惠。
13、时尚造型师
造型师一般为明星服务,根据明星出席的不同场合提供适宜的造型服务。造型,指的是整体效果,包含发型、化妆、衣着等。
总的来说,最后四种职业的服务对象都是个人,虽然名称不同,但内容大同小异,其区别